悅讀的逆襲#9|訊息零落差,一句話達成目的精準溝通【節錄一】:化繁為簡、結構化

節錄自經理人 [第195期]:精準溝通
撰文:《經理人月刊》編輯部

專業口才調教師、《精準表達》作者比爾‧麥克高文(Bill McGowan)曾發生過一件糗事。某天早上8點20分,他的助理捎來訊息:「臉書總部打電話來,他們想知道你現在人到哪了。」原來,當天他準備和臉書談合作,臉書總部提供的地址「加勒福尼亞大道1601號」在北加州帕羅奧圖(Palo Alto),而不是舊金山(San Francisco)。兩地路程不塞車距離約30分鐘,身在舊金山的他,直到赴約前一刻,才得知正確位置。

勢必會遲到的他,快速向窗口認錯,「我完全沒藉口,用這種方式展開合作關係是我不對,真的對不起。」雖然最終合作還是順利進行,但溝通不精準,讓他差點喪失重量級客戶。

溝通不精準的後果,輕則影響他人對你的評價、喪失合作機會,重責造成嚴重傷亡。1977年,荷蘭皇家航空班機和泛美航空班機在西班牙屬地的特內里費島(Tenerife)機場跑道相撞,造成航空史上最嚴重的空難事故,共583人罹難。當時荷航班機通知塔台,已經準備好待命起飛,而塔台僅回覆「OK!」但事實上,這個回應是知道荷蘭航空準備好了,卻讓荷航誤以為得到起飛許可,開始加速,未再次確認行動,再加上機場濃霧視線不佳,在荷航加速起飛時,撞上正在跑道滑行的泛美班機。
你說你的,他聽他的,再簡單的訊息都有人誤解

《沒人懂你怎麼辦?》指出,當你覺得「我把意思表達得很清楚了」或是「他知道我是什麼意思」的時候,情況十之八九是相反的,心理學家稱之為「洞悉的錯覺」(illusion of transparency)。

想要對方準確解讀你說的話,必須做到:1.提供可利用的資訊;2.確定資訊跟對方相關;3.跟你互動的人必須覺察或注意到那項資訊;4.正確使用資訊。我們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,哪些資訊對他有用、與他相關,再用簡潔有力、具故事性的架構包裝內容傳遞給對方。

換言之,所謂精準溝通,不只要清楚表達訊息,更要觀察對方是否接收到,最終才能促成行動。精準溝通,是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,取得認同、解決歧見及尋求共識的能力。


法則一 化繁為簡:想想談話目的,一句話濃縮你的觀點

蘋果公司創辦人史帝夫‧賈伯斯(Steven Jobs)某次跟廣告創意團隊開會,爭論一支30秒廣告應該放進多少內容。賈伯斯認為,廣告應該要把產品5個特性說清楚,但創意小組認為,只需要強調一項重點就好。

正當雙方僵持不下,創意團隊負責人從筆記本上撕下一張紙揉成紙球,丟給賈伯斯,賈伯斯輕輕鬆鬆就接住了;負責人隨即再捏5個紙球,同時把它們丟給賈伯斯,「現在接住這個」這下子,賈伯斯連一個紙團都沒接到了,「這就是失敗的廣告」,團隊負責人說。

訊息傳遞要好懂、好消化,重點在精不在廣。《簡單:打破複雜,創造絕對優勢》提到,如果想要給人們一個好理由試用iphone,就得挑出最能引人入勝的特點,再以最吸引人的方式呈現。
術語擺一旁,少用形容詞,避免「知識的詛咒」

好比拋接球,一則訊息涵蓋太多內容,讀者反而抓不到重點在哪。簡化訊息的難處在於,訊息傳遞者可能非常了解所處產業,覺得每則訊息都很重要,表達過程充斥各種細節或專業數愈,結果沒有人聽懂你在說什麼。

《這樣表達,再複雜也能一聽就懂》作者李‧李菲爾(Lee LeFever)以「知識的詛咒」形容這種情形,正因為你懂得越多、想講的東西也越多,因此傳達訊息時首先應該設定出一套限制,譬如,先思考有多少時間表達、預計以什麼口吻說明哪些概念。表達時也應該要捨棄細節,專注在重要觀念,盡可能用最簡單的語言跟接收者溝通。

舉例而言,你是科技公司執行長,公開演講時,台下有位老先生舉手問你什麼是「RSS」?你當然可以回答「RSS是透過XML標準制定的資料格式,你需要訂閱RSS Feed跟RSS閱讀器,取得最新訊息」,但雙方聽完可能產生更多疑問。李菲爾回應,這時你需要思考,RSS核心概念是什麼,提供最大最簡單的說明即可,譬如,「RSS可以讓你訂閱有興趣的網站消息,不用耗時間在各網站查找資訊。」
先問你想表達什麼觀點?不相干內容果斷放棄

《精準寫作》作者洪震宇在書中表示,他在財經雜誌當記者時,每月題目報告會上,如果大家意見僵持不下,總編輯就會拋出,「請用一句話,說明你的觀點是什麼?」

能用一句話表達複雜的主題,就代表你已經掌握核心概念;反之,內容東拉西扯,就表示你還沒有提煉出最精準的觀點。

怎麼做到用一句話傳達觀點?《精準寫作》表示,首先,要從水平思考轉換到脈絡思考,將原本看似發散的關鍵字,重新整理消化,找出脈絡間的關鍵;再來,問自己「這篇文章∕這次溝通木最重要目標是什麼?你可能會希望講清楚產品特性、希望老闆通過提案、希望客戶埋單,哪個才是你最想達成的目的,就是核心觀點。

在過程中,不斷反問自己「我的意思是……?」練習把意思說清楚,並在句子中使用對比或加入動詞,修剪成容易記憶的一句話。

比如,你希望介紹計程車司機經營熟客的心法,文章卻從他開過連鎖早餐店、做過房仲開始寫起,顯然沒有達成目的;應該把重點放在他如何建立搭車熱點數據、如何察覺客人是否想叫車,觀點就是「如何從生客變熟客;在彎道超車、打敗對手的秘訣」。

句子越簡短有力,讀者也越能有印象,還能轉傳複誦你的訊息,例如Nike「Just Do It」、戴比爾斯集團(De Beers)「鑽石恆久遠,一顆永流傳」,都是一句話傳達觀點的經典案例。

 
法則二 結構化:按目的、原因、建議3順序,輕鬆把「想法」變「說法」

全球前3大伺服器供應商美超微(Supermicro)總裁暨執行長梁見後有項規定,進來辦公室報告的人,如果10分鐘內沒有辦法把話說清楚,會把人請出去,讓下一位進來。

即便只是面對一般同事而非長官,你是否常在分享觀點或提案報告時,明明腦海裡想得很清楚,說出來卻總變了調、讓對方摸不著頭緒?

主要原因在於,人的大腦中有數百億個神經元互相連結,一秒能處理進400萬位元的資訊,所以我們能很快理解複雜的概念與想法,但要用簡單快速的方式說明白,需要有意識地練習。
「還有、可是、所以」結構,製造轉折,導出結論

《怎樣談科學》作者蘭迪‧歐爾森(Randy Olson)指出,多數人在表達時常犯下稱為「AAA架構」的錯,也就是講話時不斷用「還有……然後……還有……(And……And……And……)」的句型來堆砌資訊,卻始終沒點出這番話的目的,例如在分享某專案成果時,不斷說自己做了這個、那個,以及為此花了多少時間等,卻沒說明該專案的用處,以及分享該成果的目的。

因此,日常溝通,尤其是講究效率的工作溝通,應該試著結構化,解決訊息過度複雜或是講話漫無結構的問題。歐爾森認為,若想改掉此習慣,應嘗試使用「ABT架構」表達,也就是「還有……,可是……,……所以……。(And…, But……, Therefore……)」一開始列舉幾項與主題相關的資訊和事實,並用「還有……」將之串聯作為開頭,接著使用「可是……」製造反差及轉折處,帶出重點,並確立此次談話要處理的問題為何,最後才用「所以……」當作結論,帶出你的觀點。

應用方式如下。「A產品在發售前半年業績連月成長,還帶動周邊配件的銷售量提升,可是最近因缺貨問題,遭網友撻伐,所以現在最該解決的是提升生產速度。」

歐爾森指出,自亞里斯多德(Aristotle)以來,所有能流傳千年的詩歌或故事,多可見到向「ABT架構」這般有正、反、合的三分結構;甚至連近百年來,科學家們用來撰寫科學論文的IMRAD架構:序論(Introduction)、研究方法(Methods)、實驗結果(Results)以及討論(and Discussion),

也是同樣道理,由此可見架構化是交流訊息最精準的方式。

結構化是梳理說話內容的基礎,另一個溝通常見的問題,是挑不到精準呈現想法的字句,向是蓋房子有了鋼骨,卻還少了磚頭。《牛津人的30堂獨立思考與精準表達課》指出,當你無法將腦中混沌的想法,精煉成能說出口的字句,可先針對談話主題,用常見的5W1H,向自己提問,將想法語言化。

舉例來說,若是想表達「踢足球的嗜好如何影響我的生活」,以此為主題,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:從何時開始踢?()、為什麼會想踢?()、誰陪你持續練習?()、你都在哪踢?()、你從踢足球學到什麼?()、你如何將這項興趣應用在工作或生活的其他層面?(),如此便能迅速收集到足夠素材,編撰成有條理的內容。

《即興表達力》提醒,口語表達不向簡報,還有文字可以提醒聽眾你現在說到哪。因此說話時應在每項訊息前加上標幟詞,像是「第一件事……,第二件事……,」幫助聽眾跟上你說話的思維。另外當你陳述完正反意見(還有……可是……),準備進入最後的結論前(所以……),可用反問的方式,像是「所以我們應該怎麼做呢?」喚醒對方注意,也可以提醒對方你即將要為這段話作出結論。

發表留言